????

??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15聊城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李悝变法

战国前期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战国初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措施,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增加产量。创立平籴法,规定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平衡粮价,防止粮食商人高利贷横行,以稳定小农经济。编成《法经》,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在经济、政治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的一大强国。

2.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著有《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3篇。

3.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4.大运河

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千米。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5.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的提出,对于统一革命党人的思想、动员号召群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遵义会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洽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 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二、简答题

7.简析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一)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华夏族这一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再次,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都要求统一。最后,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2)秦国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其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历史意义。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8.简述明代一条鞭法

(一)主要内容。(1)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2)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地摊入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全部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

(二)历史意义。(1)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 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2)—条鞭法既是对当时人口流移相对自由和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现实的认可,同时为人们离开土地到处流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3)由于赋、役征银,对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和小农与市场联系的加强,以及货币地租的产生,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极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9.简析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成功的主要原因

1.指导思想

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重视军事斗争。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联合其他力量。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 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2.战争策略正确

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军事指挥方面,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

3.国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伐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共产党员直接参与北伐。在北伐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如周恩来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李富春担任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担任第三军党代表,罗汉担任第四军党代表,林伯渠担任第六军副党代表,肖劲光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等。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四、论述题

13.近年来,有学者对长期流行的“中国古代专制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是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略)

14.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民国以来的纷纷攘攘也都是下面的低层机构没有脱胎换骨、上面的宣言与宪法都是官面文章之故。纵有好宗旨,其理想也无法渗透到民间去。直到八年抗战之后又加以四年内战,全国成为一座大熔炉,整个社会才能重新安排。”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略)

?

2015聊城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
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

1.李悝变法

战国前期李悝在魏国推行的变法。战国初年,魏文侯任李悝为相,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推行“尽地力之教”的措施,要求农民治田勤谨,增加产量。创立平籴法,规定丰年由国家以平价购进粮食,灾年则以平价出售,用“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办法平衡粮价,防止粮食商人高利贷横行,以稳定小农经济。编成《法经》,以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封建私有制。李悝变法的结果使魏国在经济、政治上得以迅速发展,成为战国初年的一大强国。

2.董仲舒

西汉思想家。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两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著有《春秋繁露》82篇、《举贤良对策》3篇。

3.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

郎。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4.大运河

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达江都(今扬州)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西南)。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千米。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5.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它的提出,对于统一革命党人的思想、动员号召群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6.遵义会议

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洽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报告,遭到参会多数人的反对。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了李德、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王稼祥、周恩 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工作。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二、简答题

7.简析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一)秦统一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事业,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其次,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民族融合,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华夏族这一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再次,各阶层民众及统治者都要求统一。最后,经过长期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逐渐使秦国成为实现统一的中心力量。

(2)秦国具备完成统一的实力。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其次,秦始皇促进了统一的到来,秦始皇即位后,整顿内政,对外继续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重用人才,李斯、蒙恬、王翦等人在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历史意义。秦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8.简述明代一条鞭法

(一)主要内容。(1)一概征银,田赋和力役都折银征收。这样就取消了力役,由政府雇人充役。(2)把一部分力役摊入田赋征收。把过去按户按丁征收的力役改为折银征收,称为户丁银。一条鞭法还没有把力役全部摊入田赋,只是部分地摊入田赋。(3)归并和简化征收项目,统一编派。把过去对各州县征收的夏税、秋粮、里甲、均徭、杂役以及加派的贡纳等项全部折成银两,合并为一个总数,一部分按丁摊派,一部分按田赋摊派。(4)赋役的征收解运,由过去的民收民解(即由里甲办理),改为官收官解(即由地方政府办理)。

(二)历史意义。(1)由于赋、徭折银特别是徭役折银的实现,使赋、役合并征收 成为可能。这样,赋税的征收就减少了环节,简化了手续。而徭役在各地不同比例地由田亩承担,减轻了人丁的负担。(2)—条鞭法既是对当时人口流移相对自由和商品货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的现实的认可,同时为人们离开土地到处流动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为城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3)由于赋、役征银,对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和小农与市场联系的加强,以及货币地租的产生,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极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

9.简析广东革命政府北伐成功的主要原因

1.指导思想

北伐一直是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概揽孙中山的北伐战争观,它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高举护法大旗。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重视军事斗争。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联合其他力量。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在共产国际和共产党人的 助下,孙中山认识到联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进入了以革命的武装进行北伐的新时期。

2.战争策略正确

国民政府在战争初期以两广为基地,策略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主,实行各个击破。军事指挥方面,北伐军在战争中发扬长驱直入,运动歼敌,穷追猛打,速战速决,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兵力,适时转变战法,保持战争的主动权;分化瓦解敌军,补充扩大自己。这些都是国民革命军能以少胜多的重要因素。

3.国共合作

北伐的成功是国共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北伐战争期间,随着革命形势的胜利发展,依靠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动员和有力组织,为北伐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以下方面:

共产党员直接参与北伐。在北伐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担任各级党代表或政治处长,或者担任基层指挥员、战斗员。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如周恩来担任第一军副党代表,李富春担任第二军副党代表,朱克靖担任第三军党代表,罗汉担任第四军党代表,林伯渠担任第六军副党代表,肖劲光担任第二军第六师党代表等。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张太雷、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李富春、聂荣臻、蒋先云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实际上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对北伐胜利进军起了重要作用。

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湖南、湖北的工会会员,到1926年年底左右,发展到30余万人,在许多地区,工人还建立了自己的武装纠察队。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配合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

四、论述题

13.近年来,有学者对长期流行的“中国古代专制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是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一种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略)

14.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民国以来的纷纷攘攘也都是下面的低层机构没有脱胎换骨、上面的宣言与宪法都是官面文章之故。纵有好宗旨,其理想也无法渗透到民间去。直到八年抗战之后又加以四年内战,全国成为一座大熔炉,整个社会才能重新安排。”请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略)

?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