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历史学考研网数十年历史实战化辅导经验 助你历史学考研一次成功?

?

数十万考研人在这里奋斗

做全国最大/升学率最高的历史学考研微平台

联系老师微信:61049244

2004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名词解释

1.《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

即《虎门条约》,又称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虎门条约》是《五口通商粘后善后条款》的简称,是中英《南京条约》的附约之一,签订于1843年10月。英国从中夺取的特权有:①片面最惠国待遇。即今后中国与任何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新的权益 时,亦应准英国人一体均沾。②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这是对中国行政主权的公然侵犯,也为近代租界这种国中之国现象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讨粤匪檄》

湘军领袖曾国藩于1854年2月在湖南衡阳誓师征讨太平天国时发布的战斗檄文。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八旗部队和绿营兵战斗力低下,无法剿灭起义。清政府下令各地可以自办民团,协助政府围剿太平天国。1854年2月, 湘军倾巢出动大举进攻太平军,曾国藩发表《讨粵匪檄》。在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起义是“荼毒生灵”。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理学大师,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意识,该檄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檄文将清政府同太平天国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名教的层面,以动员一切势力(尤其是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天国。该 檄文不仅是曾国藩个人意志的表述和湘军的出师战斗檄文,也是理学经世派向太平天国 全面反攻的文化宣言。

3.政闻社

清末立宪派在东京成立的政治组织。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维新派继续坚持维护清朝统治的保皇立场,成为立宪派的中坚。1907年10月,立宪派首领梁启超等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以配合清政府“预备立宪”。梁启超等提出“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等四大政纲,以配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他们创办《政论》,鼓吹君主立宪,表示决心同清政府合作推行宪 政。次年总部迁往上海,联络国内各立宪团体,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08年8月,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

4.唐才常

清末自立军运动实际领导人。字黻丞,湖南浏阳人。1897年回浏阳与谭嗣同等创办《湘学报》,任主笔。不久办《湘报》,创立南学会、群萌学会,并任时务 学堂分教习。他对内宣传西方“民权”理论,要求变法救亡;对外主张联合英、日,对付沙俄侵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不久回国,在上海组织自立会,于汉口英租界成立自立军机关,组织“自立军”七军,任诸军督办,定期举事。不幸在将欲起事之际,消息为官府侦悉,1900年8月被捕,次日遇害。遗著有《觉颠冥斋内言》《唐才常集》等。

5.北京工读互助团

五四时期成立时间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个工读主义团体。五四运动前后,“工读主义”或“工学主义”思想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广为流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1919年 3月,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该团由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王光祈等人联合发起并募集经费。成立该团的目的是组织工读互助团 助北京的青年实行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受北京工读互助团影响,上海、天津、南京、武昌、广州等地也成立各种名称的工读互助团。他们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的理想,过起“共产的生活”。这种互助团是深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成立的。然而不久,这些组织就因遇到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而陆续解体。它教育了广大青年,促进了社会进步分子的觉醒和青年的团结。

6.《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所作的调查报告。1927年,随着大革命胜利进军,农民运动迅速高涨。这种状况,遭到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的诋毁和破坏,也遭到党内部分人的怀疑和责难。为回击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年1、2月间,中共 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毛泽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是:第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明确指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第三,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第四,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该文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进一步解决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农民这个最主要同盟军的重大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献。

7.党八股

党八股,是指宣传工作中的一种脱离实际、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文风。党八股即写文章和讲话中的空话和套话之风,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毛泽东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故放人,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害全党,妨碍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1942年2月8日,在延安整风会议上,毛泽东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作为三股歪风加以批判。毛泽东大力提倡文风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毛泽东的讲话对全党新闻工作者震动很大,掀起一场报刊界整顿文风的运动。

二、论述题

1.评“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是指晚清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 —1874年)清朝出现的一个“中兴” 阶段。清穆宗同治,名爱新觉罗?载淳,1861年7月继位,年号“祺祥”。不久,恭亲 王奕诉和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在位期间,清朝同外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关系,并发动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到1875年光绪帝即位,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所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基本消散,国家出现振兴气象。同治一朝,历时13年,其间国事相对稳定,与此前清政府内忧外患频仍、政局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故时人乃至后人称之为“同治中兴”。

总结“同治中兴”的内容和表现,可以概括为:(1)镇压农民起义,国内社会稳定。咸丰帝时,清政府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军事压力,外有列强侵略,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进入同治朝后,战局扭转,1865年湘军攻占太平天国都城天京,1868年镇压东西捻军,1872年扑灭苗民起义,1873年云南、西北回民起义结束。(2)整顿朝政,政局稳定。 “辛酉政变”后,奕沂和慈禧太后控制了清朝最高统治权,他们控制中央财政军权,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秩序的政策,努力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更为关键的是,在镇压各路起义中崛起的汉族士大夫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得到清政府信任,成为效忠清王朝的中坚力量。(3)中外和局形成,中外关系稳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外国列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关系。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处理和开展对外关系,并在清理内乱时,采取“借师助剿”策略。自同治登基,中外相安无事,基本未发生大规模战争。(4)自强运动兴起,大力兴办洋务。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同治年间,在地方督抚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5)改革军事,军队战斗力增强。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力量。这个时期,清政府改编绿营、编练新军,创办军事工业,聘请外国教练,军队的战斗力增强。在此期间,清政府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海军。

综上所述,以军事胜利为显著标志,经过政治派系的重新调整和国内秩序的恢复稳定,加上中外关系的和平维持,以及洋务运动等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新措施的实施,清朝在同治皇帝时出现了中兴的景象。这个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在很多方面迈出了近代化步伐。但是,我们也应 该看到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事实,那就是,清政府仍然是一个独裁落后的封建政府,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洋务运动也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随着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走向失败。可以说,“同治中兴”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灭亡的命运。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这个时期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这些政策措施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所谓“同治中兴”的历史局限性。

2.评析国民革命时期的国际形势。

国民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1924年1月,随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国共双方共同努力,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全国出现大革命高潮。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以及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背叛革命,加之,当时共产党的部分领导人坚持右倾错误。最终,国民革命失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动,必然要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涉和世界形势以及国际格局的影响,中国革命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分析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必然涉及一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苏联的建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强关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安排,形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影响是:它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恢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另外,在这个时期,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震撼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步入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局面。经济上,资本主义各国暂时摆脱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和混乱状态,经济复苏, 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政治上,1923年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转入低潮,资产阶级统治得以巩固,少数国家 资产阶级民主制进一步完善。在国际关系上,经济竞争、和平谈判取代武力对抗,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这种国际形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国民革命,这表现在:(1)一方面,苏联和共产国际大力支持国民革命。苏联积极促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大力支援国民革命,支援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从经济和军事上大力地支援北伐战争。同时,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妥协退让,对国民革命的失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共产国际和苏联极大地 助了国民革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了中国人民臣大的支援。同时,他们对国民革命的指导也存在着重大的失误。(2)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对国民革命实行军事镇压和政治分化,极力破坏国民革命。面对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英日美等帝国主义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极力用军事镇压、政治分化和经济封锁等手段破坏中国革命。以英帝国主义为主的国家采取以军事镇压的手段对付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了“万县惨案”、“南京惨案”、“四三惨案”等屠杀中国人民和破坏国民革命的惨案。以日本为主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国民革命阵营进行政治分化,美英日意都极力拉拢蒋介石,向武汉国民政府施加压力,分化、破坏中国革命。

国民革命的历史表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同时,国民革命得到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 助,也受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

2004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名词解释

1.《五口通商附贴善后条款》

即《虎门条约》,又称中英《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虎门条约》是《五口通商粘后善后条款》的简称,是中英《南京条约》的附约之一,签订于1843年10月。英国从中夺取的特权有:①片面最惠国待遇。即今后中国与任何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出让新的权益 时,亦应准英国人一体均沾。②可以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这是对中国行政主权的公然侵犯,也为近代租界这种国中之国现象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讨粤匪檄》

湘军领袖曾国藩于1854年2月在湖南衡阳誓师征讨太平天国时发布的战斗檄文。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八旗部队和绿营兵战斗力低下,无法剿灭起义。清政府下令各地可以自办民团,协助政府围剿太平天国。1854年2月, 湘军倾巢出动大举进攻太平军,曾国藩发表《讨粵匪檄》。在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起义是“荼毒生灵”。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理学大师,有强烈的经世致用意识,该檄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理学思想。檄文将清政府同太平天国的对抗,上升到文化对抗和维护名教的层面,以动员一切势力(尤其是知识分子)镇压太平天国。该 檄文不仅是曾国藩个人意志的表述和湘军的出师战斗檄文,也是理学经世派向太平天国 全面反攻的文化宣言。

3.政闻社

清末立宪派在东京成立的政治组织。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维新派继续坚持维护清朝统治的保皇立场,成为立宪派的中坚。1907年10月,立宪派首领梁启超等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以配合清政府“预备立宪”。梁启超等提出“实行国会制度,建立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等四大政纲,以配合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派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主张。他们创办《政论》,鼓吹君主立宪,表示决心同清政府合作推行宪 政。次年总部迁往上海,联络国内各立宪团体,发起国会请愿运动。1908年8月,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

4.唐才常

清末自立军运动实际领导人。字黻丞,湖南浏阳人。1897年回浏阳与谭嗣同等创办《湘学报》,任主笔。不久办《湘报》,创立南学会、群萌学会,并任时务 学堂分教习。他对内宣传西方“民权”理论,要求变法救亡;对外主张联合英、日,对付沙俄侵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不久回国,在上海组织自立会,于汉口英租界成立自立军机关,组织“自立军”七军,任诸军督办,定期举事。不幸在将欲起事之际,消息为官府侦悉,1900年8月被捕,次日遇害。遗著有《觉颠冥斋内言》《唐才常集》等。

5.北京工读互助团

五四时期成立时间最早、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个工读主义团体。五四运动前后,“工读主义”或“工学主义”思想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广为流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1919年 3月,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该团由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王光祈等人联合发起并募集经费。成立该团的目的是组织工读互助团 助北京的青年实行半工半读,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受北京工读互助团影响,上海、天津、南京、武昌、广州等地也成立各种名称的工读互助团。他们按照“人人做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的理想,过起“共产的生活”。这种互助团是深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成立的。然而不久,这些组织就因遇到种种无法克服的困难而陆续解体。它教育了广大青年,促进了社会进步分子的觉醒和青年的团结。

6.《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所作的调查报告。1927年,随着大革命胜利进军,农民运动迅速高涨。这种状况,遭到国民党右派和地主豪绅的诋毁和破坏,也遭到党内部分人的怀疑和责难。为回击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年1、2月间,中共 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毛泽东,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毛泽东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报告驳斥了党内外怀疑和指责农民运动的论调,总结了湖南农民运动的经验,提出了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内容是:第一,充分估计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明确指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第三,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第四,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该文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之后,进一步解决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农民这个最主要同盟军的重大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献。

7.党八股

党八股,是指宣传工作中的一种脱离实际、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文风。党八股即写文章和讲话中的空话和套话之风,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毛泽东列举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故放人,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害全党,妨碍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1942年2月8日,在延安整风会议上,毛泽东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作为三股歪风加以批判。毛泽东大力提倡文风的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毛泽东的讲话对全党新闻工作者震动很大,掀起一场报刊界整顿文风的运动。

二、论述题

1.评“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是指晚清同治帝在位期间(1862 —1874年)清朝出现的一个“中兴” 阶段。清穆宗同治,名爱新觉罗?载淳,1861年7月继位,年号“祺祥”。不久,恭亲 王奕诉和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在位期间,清朝同外国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关系,并发动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到1875年光绪帝即位,清朝自鸦片战争以来所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基本消散,国家出现振兴气象。同治一朝,历时13年,其间国事相对稳定,与此前清政府内忧外患频仍、政局动荡形成鲜明对比,故时人乃至后人称之为“同治中兴”。

总结“同治中兴”的内容和表现,可以概括为:(1)镇压农民起义,国内社会稳定。咸丰帝时,清政府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军事压力,外有列强侵略,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进入同治朝后,战局扭转,1865年湘军攻占太平天国都城天京,1868年镇压东西捻军,1872年扑灭苗民起义,1873年云南、西北回民起义结束。(2)整顿朝政,政局稳定。 “辛酉政变”后,奕沂和慈禧太后控制了清朝最高统治权,他们控制中央财政军权,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恢复秩序的政策,努力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更为关键的是,在镇压各路起义中崛起的汉族士大夫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得到清政府信任,成为效忠清王朝的中坚力量。(3)中外和局形成,中外关系稳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同外国列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关系。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处理和开展对外关系,并在清理内乱时,采取“借师助剿”策略。自同治登基,中外相安无事,基本未发生大规模战争。(4)自强运动兴起,大力兴办洋务。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同治年间,在地方督抚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大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5)改革军事,军队战斗力增强。洋务运动的出发点是增强清政府的军事力量。这个时期,清政府改编绿营、编练新军,创办军事

工业,聘请外国教练,军队的战斗力增强。在此期间,清政府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海军。

综上所述,以军事胜利为显著标志,经过政治派系的重新调整和国内秩序的恢复稳定,加上中外关系的和平维持,以及洋务运动等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新措施的实施,清朝在同治皇帝时出现了中兴的景象。这个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在很多方面迈出了近代化步伐。但是,我们也应 该看到这些变化背后的历史事实,那就是,清政府仍然是一个独裁落后的封建政府,中国仍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洋务运动也在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随着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走向失败。可以说,“同治中兴”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灭亡的命运。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这个时期清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及这些政策措施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所谓“同治中兴”的历史局限性。

2.评析国民革命时期的国际形势。

国民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1924年1月,随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国共双方共同努力,革命形势迅速发展。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全国出现大革命高潮。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以及国民党右派篡夺革命领导权背叛革命,加之,当时共产党的部分领导人坚持右倾错误。最终,国民革命失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动,必然要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涉和世界形势以及国际格局的影响,中国革命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分析这个时期的国际形势,必然涉及一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苏联的建立,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列强关系和世界秩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安排,形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影响是:它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恢复到由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另外,在这个时期,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震撼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步入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呈现相对稳定的局面。经济上,资本主义各国暂时摆脱了战后初期的困难和混乱状态,经济复苏, 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政治上,1923年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转入低潮,资产阶级统治得以巩固,少数国家 资产阶级民主制进一步完善。在国际关系上,经济竞争、和平谈判取代武力对抗,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这种国际形势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国民革命,这表现在:(1)一方面,苏联和共产国际大力支持国民革命。苏联积极促成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并大力支援国民革命,支援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从经济和军事上大力地支援北伐战争。同时,共产国际和苏联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逆流妥协退让,对国民革命的失败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共产国际和苏联极大地 助了国民革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了中国人民臣大的支援。同时,他们对国民革命的指导也存在着重大的失误。(2)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对国民革命实行军事镇压和政治分化,极力破坏国民革命。面对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英日美等帝国主义为维护和扩大在华权益,极力用军事镇压、政治分化和经济封锁等手段破坏中国革命。以英帝国主义为主的国家采取以军事镇压的手段对付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了“万县惨案”、“南京惨案”、“四三惨案”等屠杀中国人民和破坏国民革命的惨案。以日本为主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国民革命阵营进行政治分化,美英日意都极力拉拢蒋介石,向武汉国民政府施加压力,分化、破坏中国革命。

国民革命的历史表明,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最主要、最危险的敌人之一。同时,国民革命得到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 助,也受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

?????

Leave a Comment